「六感」其實是相當主觀的認知,正因為如此,我們可要從中學習兩件事:
一、找到自己。
二、尊重別人。
利用「紅茶」,我們分別進行兩項不同的味覺體驗課程。
第一次,我們找來兩種紅茶,希望孩子可以喝出兩者的不同。
一種是可以從日治時期談起的魚池紅茶,茶葉。
一種是市面上隨處可見的立頓紅茶,茶包。
為了不讓視覺影響味覺,我們特地在校長室把茶先泡好,裝在兩個不同的茶壺中,
再拿到教室,讓孩子們分別倒在標有「A」和「B」的試飲杯,進行品味。
上次訪問美食旅遊作家─ 葉怡蘭小姐的時候,怡蘭阿姨有教小朋友喝紅茶的正確步驟,
這次我們也讓全班的孩子一起來試試看!
看:觀察兩杯紅茶的茶色有什麼不同,一樣是紅茶?
聞:用手輕搧,聞聞看,香味的程度有沒有差異?
飲:先啜一小口,讓紅茶在口腔裡停留一下,甚至可以漱一漱,味道會更清楚;
然後再一口飲下,等待一下下,感覺一下不同的回甘。
當然囉!兩杯茶之間要先喝一口白開水,才不會彼此互相干擾喔!
孩子們依照自己嘴巴所分析出來的資料,紀錄在學習單上,
並且判斷出哪一杯是茶葉,哪一杯又是茶杯。
當然這一題會有所謂的對錯,但是,每個人喜歡哪一杯的味道,是沒有對錯哦!
就像出乎我們意外的,最後統計的結果顯示,
多數的孩子認為茶包沖出來的香氣比較濃郁,簡單說就是比較香!
但是,這又牽涉到香氣的品質、後勁,以及孩子有沒有先輩經驗都有關係,
不管如何,我們都尊重。
第二次的紅茶體驗課程,這次反而希望讓視覺加強孩子們的判斷力,
所以,我們統一以「立頓紅茶」的茶包作為沖泡紅茶的基底,由孩子們自己上台調製。
每一壺都使用兩個茶包,一樣的水量、溫度,甚至連茶包拉幾下都要統一,
以上這些就跟自然課做實驗時的「控制變因」一樣,必須保持不變,才不會影響體驗的結果。
那今天的「操作變因」是什麼呢?
將將將將~沒錯!就是......糖!
我們將泡出無糖、一份糖、兩份糖、三份糖到四份糖的紅茶,
希望讓孩子找出自己最喜歡的甜度!
當然,關於紅茶應該加多少量的糖比較適合,其實早有討論,也有一定的建議,
甚至,就連糖的種類,白糖、紅糖、黑糖、果糖,孰是孰非都有說法。
不過,這次的體驗重點並不真正在紅茶“應該”要加多少糖最好,
而是希望孩子們能在過程中發現,平常可能不會、或者沒有機會發現的微小差異,
更重要的是,能在這樣微小的差異中,確定出自己的喜好。
想想,這不就是 “ 了解自己 ” 的過程嗎?
至於,到底答案是幾份糖,只要是孩子自己做出的決定,我們都尊重。